规划引领,和美乡村宜居宜业(乡村观察)
农业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在保护耕地、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和美乡村等方面如何更好发挥规划引领的作用,实现乡村发展、生态保护、农民增收多赢?本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编 者
田有人看、地可智管,耕地保护网不断织密
(相关资料图)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永安村村口,一条大路两侧,春耕场景各异:一侧是金黄油菜花开得正好,不少游客在打卡拍照;另一侧是绿油油的麦田,飞防手操控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永安村党委书记张水宝正忙着巡田。
村道边的田头上插着一块标志牌,远远就能看见上面写着“保护面积:8342亩,田长:张水宝”。
走近瞧,这块田长制公示牌上还写着田长和巡查员的手机号码、工作职责;配的两张地图,把永安村的耕地范围、永久基本农田范围标得一清二楚。“这块牌牌作用很大,把田管好了,美丽田野引客来,丰收增收都能抓得更稳。”张水宝说。
说起种地,张水宝打开了话匣子:过去,由于耕地没有及时管护,种地效益不高,村民都没啥积极性,土地撂荒等情况时常发生。为了破解难题,永安村在余杭区率先探索建立“田长制”,由村党委书记任田长,将全村划分为3个网格,村民小组组长任巡查员,明确了巡查、发现、制止、报告等职责。“看,这个就是我们良田的‘守护神器’——铁塔探头。”张水宝指着高空中的摄像头介绍,有了它,可以实时对每一块耕地实行全天候、全方位监测监管。
“永安村是‘田长制’的示范点,全面推行田长制,把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人。”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陈祥荣说,去年6月,杭州在市、县、乡、村四级逐级确定田长,配备村级耕地保护巡查员,保护耕地责任明确。
“人防+技防”,织密耕地保护网。目前,杭州共有2093名村级田长、3002名耕地保护巡查员,2860个已全部划定电子围栏的铁塔探头投入应用。“接入智能平台,探头预警信息通过系统推送给巡查员,促进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早发现、早认定、早处置。”陈祥荣说,2022年杭州市违法用地面积同比下降46.16%,余杭区完成耕地功能恢复面积4万余亩。
截至2022年底,田长制已在26个省(区、市)落地生根。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督司副司长杨祝晖说,我国明确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这个要保持到2035年不变。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严控增量,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占用耕地,确需占用的,按规定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另一方面要严格执法,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违法建设占用耕地的行为。
“在田长制的带动下,农田建设不断推进,排灌沟渠改造、机耕道整修,农田产出不断提升。”永安村与浙江大学合作,优质水稻品种“浙禾香2号”落户永安,绿色种植、品质提升,大米价格卖到每斤10多元。稻花香还擦亮乡村游品牌,目前永安村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带动周边8个村、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发展。
规划师下乡全方位服务,助力乡村面貌改善
走进安徽省庐江县万山镇长冲村,山上茶园飘香,穿村的小河流水潺潺、两旁绿树成荫,健身步道上几名村民在锻炼身体。很难想象眼前的这个乡村旅游重点村,曾是个省级贫困村。
乡村面貌变化,得从乡村责任规划师的到来说起。庐江县副县长刘庆春介绍,各种帮扶政策让长冲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指导下,庐江县聘任安徽建筑大学18位教授为乡村责任规划师,搭建起100多人的团队,为全县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整治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技术服务。
团队与镇里共绘村庄建设以及产业发展蓝图,计划盘活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产业,必须尊重农民意愿。”长冲村党委书记张亚民说,随着10个民宿项目落地,一批批游客入住,经营农户的收入步步攀升。产业发展势头火热,越来越多村民要求加入民宿群建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基础是规划。”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严金明说,为破解规划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各地利用政策培育引导一批懂政策、爱农村的规划人才团队,团队和村民共同编制的规划成果,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等提供工作基础,助力乡村面貌改善。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杨浚说,当前,我国城乡统筹的国土空间格局已基本形成,省市县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审批正在全力推进。自然资源部门将完善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制度,推动责任(社区、乡村)规划师下乡服务,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和行业管理,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重庆市梁平区,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一树香风,十里相续,每年4月是合兴镇银恒村村民陈明胜忙碌而兴奋的日子,一年一度的柚花节又迎来游客。站在流经银恒村的普里河岸边,陈明胜说:“经过整治,环境清洁,村庄变美,干活都更起劲了。”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019年在银恒村落地。普里河拓宽改造,筑成生态护河堤,河道两岸建起彩色步道,成了乡亲们沿河赏景、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步道旁边栽种的柚子树林既美化了河道两岸,又是村集体的一项收入来源。看到乡村的美丽蝶变,在外务工的村民回乡承包柚园,有的年纯收益超20万元。
好生态出好产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河南省西峡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区,是河南省第一林业大县。2021年开始,西峡县探索开展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庞彦说,当地在守好生态红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把发展“菌果药旅”特色生态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助推农户稳定增收。
“好生态出好产品,1公斤香菇腐竹在海外能卖到28美元。”晋东亮从香菇购销经纪人做起,不断拓展自己的销售网,返乡创立了集研发、生产、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百菌园公司。“现在,公司已经培育了20多家企业网店和200多家个体网店,30家农民个体店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晋东亮说。
除了香菇创响牌子,西峡县还着力把猕猴桃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目前全县已有获得绿色认证基地3万亩,投资1000万元建立了猕猴桃研究所,制定了猕猴桃生产技术规范,与中国林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5家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西峡县有2万多名脱贫群众嵌入“种植、加工、服务”等各类产业链条中,菌果药三大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超过260亿元,惠及20万乡亲,让农民丰产更丰收。
山东省东营市位于黄河入海口,当地通过植树造林,生态得到改善,林下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益增加,进一步反哺生态。
在东营市胜利林场务工的禹海燕,决定承包林场5亩林地种赤松茸。“林场免费提供场地、浇灌条件、技术指导等,产品按品级统一收购,自己出人工、买菌种和其他原料就行。”禹海燕算了算,去年5亩林地的赤松茸卖了6万余元,纯利润3万多元。今年禹海燕扩大了种植面积。
村民有收益,企业有效益,生态能得益。东营市湿地保护中心正高级工程师何洪兵说,自开展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以来,东营市在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推动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现在,胜利林场里树木茂密、水草丰美,保留了黄河三角洲原始地貌特点的生态恢复区。“好生态就是生产力,青山变成金山。”林场负责人苟水民说,越来越多的游客来采摘赤松茸。据统计,林下赤松茸基地采摘,每年可为林场带来2000余万元产值,作为当地近郊游的热门景点,胜利林场每年可接待游客5万余人。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司副司长李劲松说,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先后发布3批32个典型案例,推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下一步,我们将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综合改革,实现自然资源资产高效配置和保值增值,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