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经济】科创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如何满足?金融撬动“含科量”
“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才能有效提升产业能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创企业高速成长却往往缺乏固定资产,如何满足不同类型科创企业的个性化金融需求?这是上海做强科技金融要面对的迫切课题。
量身定制让科创企业实现“易贷”
上海漂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数字孪生技术领域的上海市级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孪生平台可模拟测算各个场景在面对火灾、大面积渗水等重大事件的提前预警和事后处置,发展空间广阔。然而,漂视网络研发费用投入较高、固定资产较少,难以通过传统的资产抵押方式获得银行融资,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张,企业资金周转面临困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事实上,这一问题对于科技型企业并不鲜见,农行上海市分行推出的“科技易贷”产品正是为这类企业“量身定制”的。据悉,“科技易贷”采用信用方式、专利质押、设备抵押、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担保等方式进行融资,让企业的专利证书、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融资媒介。农行上海黄浦支行根据漂视网络拥有六项实用新型专利权,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案向其投放3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并积极为企业匹配行内投贷联动方案,注入金融源头活水。
图为上海漂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受访者供图
农行上海市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担保难、前期研发投入大、盈利周期长等共性问题,该行已推出“科技易贷”“科易贷”“专精特新小巨人贷”“科创助力贷”“科创企业投联贷”等一系列产品。截至2023年6月末,农行在沪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达到5亿元,“科易贷”“专精特新小巨人贷”和“科技易贷”几项产品已累计投放超70亿元。
科技赋能“强链扩链”
近年来,上海着力构建“3+6”的新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四大新赛道。随着数字经济产业链进入高速增长期,不少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降低全链条交易成本成为当务之急。
凯盛机器人是央企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以研发、设计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系统运维、设备升级、人才培养等方面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农行上海普陀支行获悉情况后迅速制定服务方案,累计提供授信额度8000万元,在满足凯盛机器人自身运营需要的同时,为其上游普惠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助力产业链全链条实现更加顺畅的循环周转。
位于上海黄浦江畔的农银大厦;受访者供图
“数字经济等发展趋势对传统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的金融产品体系、风控、运营等都要加速更新迭代,提高金融服务供给的针对性、适配性。”农行上海市分行行长陈其昌提出,围绕产业链现代化需求,精准高效匹配金融服务供给。
数字经济是新兴事物,银行如何估值,如何定价?这对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在供应链业务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农行上海市分行利用金融科技为用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一方面,充分利用税务、人行、工商等部门的数据信息,结合行内金融高资产的挖掘分析,将税收、资产、抵押物、交易流水、采购订单、应收账款等经营流量变为可融资资本,改变了以往的贷款审批模式及增信方式;另一方面,从科技实力和未来成长性两个维度设置6大类27项评价指标,为科创企业进行评判打分,智能化计算出每笔贷款的风险成本,逐笔核定差异化定价。
在农行上海市分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马红的办公室,记者看到墙上挂着一张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地图。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该行正铆足劲增强“含科量”,助力上海新型产业体系建设。
“金融不可能自己唱歌跳舞,一定是要和区域经济发展共荣共生,围绕当地的未来产业,找到支撑点去挖掘金融的能量和空间,一定是要这样才能良性发展。”马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