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热闻】后备箱售酒,主打二三十元每杯的烈酒调配酒,是情怀还是生意?
“太阳快落山时发现湖边居然也有后备箱集市,各种改装过的小车车摆在路边,有各种酒和小海鲜”,近日,成都天府新区的一位市民在网上如此感慨。
后备箱卖酒作为一种新颖的售酒方式,正在国内各大城市特别是年轻人群体中迅速流行。这一新鲜的卖酒方式效果如何?热度还能持续多久?
01
【资料图】
后备箱卖酒,各类以烈酒调配的鸡尾酒成主角
后备箱经济正成为一种街头景观融入成都的市民生活,在某APP搜索关键词“后备箱摆摊”看到,摆摊地点早已“遍地开花”,温江区光华公园、武侯区玉林南路、高新区鹭洲里、天府新区兴隆湖等地经常都能见到后备箱摊主。
从选品上看,后背箱地摊的产品也是琳琅满目,涵盖了咖啡、小吃、鸡尾酒、鲜花等多个品类。这些产品单价通常在10-50元不等,大多属于高频且物美价廉的消费品。因为和消费者关联性较强,且摆摊形式灵活新颖,后备箱地摊往往能吸引行人驻足。
在后备箱卖酒这个圈子里,摊主们通常都有自己秘而不宣的调酒配方,“朗姆酒+可口可乐”、“野格+红牛”、“江小白+养乐多”、“伏特加+柠檬茶”等组合。据了解,大部分摊主都选择从京东、天猫、社区团购等平台进货,也有摊主笑称“来源保密”。
价格方面,这些酒类每一杯(200毫升左右)标价通常分为18元、28元、38元三档,28元是最普遍的中位数。在产品组合上,部分摊主会搭配一些甜点、小吃,但更多的摊主会主推一款产品或一个系列,和同行形成互补。
“品类基本上是用野格、绝对伏特加、马利宝椰子、百利甜等这些大家熟悉且比较有名气的洋酒与饮料进行一个搭配”,摊主菠萝(化名)说到,“价格低一点的酒比较受欢迎,在大家心里这种模式都是消费较低的”。
摊主魏猛表示,自己会在夏天主推金汤力,在冬天煮红酒、黄酒,“没有套餐,但车队有卖泡面、汉堡”。在后备箱摆摊圈子里,多辆车一起出摊称为“车队”,“车队”通过产品互补、抱团出摊,避免了恶性竞争,形成了市场的规模和流量,也构成了街头文化的一道景观。
02
是业态还是情怀?摆摊者各有看法
咨询了多位后备箱卖酒的摊主,大部分摊主只花了几千到上万元的启动资金。而摊位因为比较灵活,基本都不需要交场地费。不少人选择后备箱创业,也正是看中了它极低的创业成本。
较低的门槛,对很多摊主也就意味着较低的市场试错成本。在后备箱卖酒的圈子里,大部分人以兼职为主,也有很多人把这个工作当作过渡。后备箱卖酒是业态还是“玩票”或者“情怀”呢?几位摊主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魏猛加入“后备箱大军”已经一年多了,点位主要在玉林或华阳的上班族较多的小区,摆摊带给他每月7000元左右的收入,也和很多上班族差不多。魏猛对自己的后备箱倾注了很多热情,在他看来,后备箱卖酒已经具备了业态的特征,他建立了自己的私域,积累了很多忠实顾客,享受摆摊自由自在状态的魏猛,有时候也有了上班的感觉:“摆摊通常就是晚上8点到凌晨1点,这也是销量最好的时段,夏天生意比较好,冬天比较惨淡,都是客人催着出摊”。
魏猛注意到:一些社区也对后备箱文化展现出了极大的支持和包容:“前段时间我们作为参赛项目,参加了成都人社举办的蓉漂杯创业大赛。”
不过,大部分后备箱摊主并没有体验过魏猛的“烦恼”,因为摆摊时间和地点没有固定性,收入波动比较大,有些摊位一晚上只能卖出四五杯,也有摊位一晚能卖出几十上百杯。
摊主菠萝(化名)吐槽:“大家出发点都是想做成一种赚钱的生意,但最后因为成本等原因,利润并没有那么理想,更多的变成了一种娱乐”。
“摆的那几天就挣了几百块,想靠这个发家致富根本不可能,我到现在都还没有回本”,另一位摊主小鱼(化名)说。
而对消费者来说,特别是朝九晚五的“打工人”来说,后备箱卖酒这种看似随意的方式却具有天然的社交属性,是释放压力、认识朋友的绝佳场所,“大家的需求只是休息一下,在工作之外有社交,至于酒本身,只是一个载体。”一位网友评论称。
来源:烈酒商业观察